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陈丹 摄影 陈光旭
中国智能建造如何在复杂地质等极端条件下实现突破?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中外工程师如何实现跨文化项目管理实践?8月25日-28日,为期4天的2025中外工程师工程能力提升研修活动(东盟第一期)在成都市举行。
50余名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以及来自中国多个省份的工程师一起,组建工作坊,围绕项目脑力激荡;近距离参访都江堰水利工程、二郎山隧道和泸定大渡河大桥等重大工程,切身感受中国在复杂地形和极端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参观兴康特大桥 摄影:陈光旭
本次研修活动由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主办,旨在深化中国-东盟工程领域的科技与人文交流,提升工程师的职业化与国际化水平,并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四川省工程师学会、水利部四川水利人才培养基地、西南交通大学、蜀道集团等单位的资源优势。
开山筑路 天堑变通途
8月27日,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成员们来到雅康高速天全服务区的川藏公路馆深入了解川藏线开通的艰辛故事,乘坐大巴车通行于13.4公里长的二郎山隧道,最后来到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
中外工程师参观川藏公路馆
7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族群众在这里开山筑路,用铁锤和汗水修通了川藏公路。13年前,雅康高速控制性工程——被誉为“川藏第一隧”的二郎山特长隧道正式开工,历经5年艰辛,终于迎来了通车的荣光时刻。
工程师们通过的二郎山隧道有长、深、险三大特点。它全长超过13公里,是我国高海拔地区建成通车的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达1500米,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大;还要穿越13条地震断裂带,堪称“地质博物馆”。
此次建设还创造了多项第一和首次。隧道独头掘进7333.6米,居国内高速公路隧道第一,首次实现洞内交通转换提升安全,首次采用超预期抗震设计,首次采用斜井全程反打技术,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
“川藏第一桥” 用钢量超过鸟巢
被誉为“川藏第一桥”的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飞跨于大渡河之上,是雅康高速的控制性的工程,更是一座荣获国际金奖的超级工程。
中外工程师们来到桥下,纷纷拿出手机给这个庞然大物拍照。高海拔、地震断裂带、复杂风场,是其在修建时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场,很多第一次来四川的外国工程师们纷纷惊叹工程的壮观。
参观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兴康大桥)
雅康高速工作人员介绍,大桥桥面离河面239米,主塔高188米,相当于65层楼;全桥用钢量超过6万吨,比北京鸟巢还多2万吨,主缆长度能绕地球一圈半。大桥创造了多项纪录:桥主跨达1100米,是川藏线上最大跨径的悬索桥;隧道式锚碇长度更是世界第一。建设者们还运用了8大自主创新技术,像给大桥装上“抗震中枢”、利用大数据捕捉吊装“天窗期”等,确保大桥既坚固又安全。
来自文莱的工程师Nur Munirah与中国工程师合作5年,第一次参观兴康特大桥,她用了“amazing”来形容,“希望中外工程师们能够继续通过这种方式互相交流、借鉴。”
亿通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